呼吸机的通气理论
一、热力学基础
1.1 热力学第一定律
热力学系统(图1)的状态用温度T、压力p、体积V三个参数描述,称为状态,它们符合状态方程:
(1)
图1 活塞的热力学系统
热力学第一定理:在热力学系统中,从外界吸收的热量Q等于系统对外做功W以及系统内能增加,即:
(2)
热力学第一定理阐述了在一个热力学系统中,热量、做功、内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,但是在转换过程中,能量的总值保持不变。
1.2 等温过程
机械通气是等温过程。根据式(1),等温过程的状态函数有:
(3)
可以绘制活塞热力学系统的压力-体积图,称为p-V图,如图2所示。描述了系统从状态1(p1、V1、T1)转移到状态2(p2、V2、T2)的等温(T1=T2)过程中,压力与体积的变化,其中内能没有变化E=0。
图2 p-V图
二、通气方程与通气模型
呼吸系统视为热力学系统,其通气模型如同活塞,如图3。通过呼吸道通气的通气流量为 ,如分钟通气量;吸气容积为VI,如潮气量,则有:
(4)
图3 呼吸系统的通气模型
阻碍呼吸通气的阻力主要有气道阻力Raw(非弹性阻力),肺、胸廓变形的弹性阻力和气体流动产生的惯性阻力。
2.1. 非弹性阻力
口腔压PM与肺泡压PA之间的压力差PR是导致气体流动的动力,呼吸道阻力R是气体流动的阻力,因此,通气流量 与PR和R符合阻抗定律:
(5)
2.2. 弹性阻力
肺泡压PA与胸廓外大气压Patm之间的压力差PC是导致肺和胸廓呼吸运动的动力,肺和胸廓的顺应性C气体充盈的阻力。根据呼吸系统解剖,肺顺应性和胸壁顺应性为串联结构。因此,肺气体充盈量VL与PC和C符合容抗定律:
(6)
式(4)代入式(6),则肺泡压PA与胸廓外大气压Patm之间的压力差PC有:
(7)
2.3. 惯性阻力
呼吸气体流动中有加速和减速运动,根据牛顿第二定律,作用在气体的惯性压力PI与呼吸道惯性阻力I符合惯性定律:
(8)
2.4. 通气方程和通气模型
口腔压PM与胸廓外大气压Patm之间的呼吸道总压力差P与通气流量 之间的通气方程为:
(9)
式(9)为非弹性阻力R、弹性阻力C、惯性阻力I构成的三元件呼吸系统通气模型,如图4。
图4 呼吸系统三元件通气模型
在正常生理中,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是影响肺通气的主要因素,惯性阻力可以忽略,大气压恒定。这样,通气方程简化为:
(10)
三、呼吸环与呼吸功
3.1. 呼吸环
肺通气是在等温条件下肺不断将大气中的空气吸入肺内,形成吸气相,又将肺内气体呼出到大气,形成呼气相,如图5。这样的过程称为循环过程,在p-V图上形成的封闭曲线称为呼吸环。
图5 呼吸环p-V图
3.2. 呼吸功
根据热力学等温过程理论,在呼吸环p-V图中,容积V沿压力线p积分的呼吸功为:
(11)
吸气线下的面积为吸气功,呼气线下的面积为呼气功,两者之差为呼吸功,如图6所示。呼吸环面积为呼吸系统实际做功的大小,表明呼吸所消耗的能量。在肺泡分钟通气量不变的情况下,呼吸率快,克服弹性阻力功耗减少,克服非弹性阻力功耗增多。根据这个原理,肺纤维化、肺水肿等弹性阻力大的病人,应采用高频通气。COPD等气道阻力大者,采用慢而深通气。
图6 呼吸功
四、通气方程的应用——对通气模式的理解
4.1. 通气模式类型
通气模式是为各种呼吸障碍设计的通气方式,主要有控制、辅助、自主三种。控制通气是病人以一定通气流量、容量(或压力)被动接收气体;自主通气是病人要求一定流量的气体通气,辅助通气是采用触发方式控制呼吸机通气。控制通气适用于呼吸功小、潮气量小;辅助通气适用于呼吸功中、潮气量中;自主通气适用于呼吸功大、潮气量大,如图7所示。临床上可以根据呼吸功和潮气量来选择。
图7 通气模式选择
4.2. 控制通气模式
控制通气是在病人没有任何呼吸能力时,采用呼吸机完全替代患者自主呼吸,提供全部呼吸功的一种通气方式。适用于呼气停止或微弱病人,如术后病人、昏迷病人和小肺损伤病人。当无呼吸能力时,胸膜压PPL等于大气压Patms,通气方程为:
(12)
控制通气模式的特点是:口腔压PM变化,胸膜压PPL不变,即口腔压PM为正压动力,胸膜腔内压PPL为大气压Patm。例如,在呼吸肌麻痹、呼吸衰竭等疾病状态,肺通气动力完全依靠呼吸机提供,口腔压PA为呼吸机所提供的动力。正压通气为非正常生理状态,胸内压和腹压上升都可以造成呼吸泵作用丧失,回心血量降低,心排量降低,组织灌注减少,血压下低,出现了心肺对抗。心肺对抗是造成呼吸机依赖的根源。
4.3. 辅助通气模式
辅助通气是病人有自主呼吸能力,但通气不足,可以依靠病人吸气努力触发呼吸机的一种通气方式。当有胸膜压PPL,但通气流量 不足,需要加大口腔压PM,其通气方程为:
(13)
辅助通气模式的特点是:口腔压PM和胸膜压PPL均变化,即口腔压PM为正压动力,胸膜腔内压PPL为负压动力。这种情况为有自主呼吸意识,但无通气能力,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。根据式(13),只有PM与PPL相对稳定,才有稳定的通气流量 。然而,胸膜压PPL是按生理性呼吸节律运动。这样,口腔压PM必须与PPL呼吸节律同步,否则,出现呼吸机对抗。呼吸机压力与自主呼吸节律不一致是呼吸机对抗的根源。
4.4. 自主通气模式
自主通气是病人有自主呼吸能力,但由于呼吸系统疾病,如肺顺应性差、功能余气量大等原因,机械通气供氧不足。自主呼吸时,口腔压PM等于大气压Patms,胸膜压PPL是通气的动力源,其通气方程为:
(14)
自主通气模式的特点是:口腔压PM不变,胸膜压PPL变化,即口腔压PM为大气压Patm,胸膜腔内压PPL来源于胸廓运动。自主通气是撤机前的最后一种通气模式。
五、通气方程的应用——呼吸环的应用
5.1. 顺应性判断
在不考虑呼吸道阻力R=0的前提下,根据通气方程式(11),p-V关系为:
(15)
或
(16)
理论上,呼吸环上每一点的顺应性均不同。实际应用中,可以用平均顺应性表示。将吸气末和呼气末两点连成的直线称为顺应性线(虚线),图5所示,平均顺应性C即为该顺应性线的斜率。顺应性C大,则顺应性线陡立。反之,顺应性线平坦。请在图8的p-V中判断蓝色与遏色呼吸环,哪一个顺应性更大?
图8 顺应性判断
5.2. 呼吸道阻力判断
在不考虑肺体积变化V=0的前提下,如图9红线。根据通气方程式(10),p-V关系为:
(17)
呼吸道阻力R越大,相应地,口腔压PM与胸膜压PPL的压力差P =PM PPL也越大。反映在图9中,呼吸环越胖。请在图9的p-V中判断蓝色与遏色呼吸环,哪一个呼吸道阻力更大?
图9 呼吸道阻力判断
5.3. 系统漏气判断
当呼吸机通气系统气路由破损或连接不当,人工气道充气不足或患者有气胸,呼气末曲线没有回到原点,而是保留一个容积值,表明吸入气与呼出气有差异,这部分差值是系统泄漏所致,如图10。
图10 系统漏气判断
5.4. 自主呼吸判断
当呼吸环逆时针循环,即吸气线在呼气线下方,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,表明呼吸系统需要外力做功,即需要用呼吸机推动的机械通气。当呼吸环顺时针循环,即吸气线在呼气线上方,表明呼吸系统自身可以做功,即自主通气。呼吸环的循环方向、大小和位置可以分析和判断呼吸的功耗、做功的能力,对通气治疗具有重要意义。